經過8個月的“梳妝”,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完成了災后提升改造,景區(qū)更加精致。去年,因為臺風“莫蘭蒂”,園區(qū)眾多景觀、植物受損。此次改造提升完成,全園的建筑、園林設施、小品、水體等得到了修復、重建,提升綠地總面積約60000平方米,生產和科研園林小品和設施恢復約50項,新植喬木1572株、灌木4347株、地被20680平方米。
在此次改造提升中,變化最大的要數多肉植物區(qū)———不僅有新品種入駐,還有新景觀開辟。
超過4000株的多肉植物,囊括了仙人掌科、番杏科、景天科、龍舌蘭科以及木棉科等多個科屬,從生產基地“搬家”至多肉植物區(qū),組成新室外景觀。
在多肉植物區(qū)的室外區(qū),一條新修的旱河路,串起高低錯落的多肉群組風景,營造出別致的沙漠景觀。而入園處右側的小山頭,則開辟成為龍舌蘭科植物區(qū)。
說起龍舌蘭,市民們可能不陌生———廈門很多地方都栽有龍舌蘭,其中又以葉片蒙著白霧的劍麻最為常見。龍舌蘭并非廈門本土品種,它們都是從美洲、非洲引進的“番客”。
新增的龍舌蘭科植物區(qū),展出了約50個品種的龍舌蘭科植物,而其中半數以上的品種是首次對外展出。“我們園內培育了10個品種的龍舌蘭,這次從培育的品種里拿了三四十株出來,配合以往常見的品種,布置新的展區(qū)。”市園林植物園農藝師李兆文告訴記者,在這里,市民可以見到諸如八荒殿、瀧之白絲等比較稀罕的品種。
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龍舌蘭,植株都是高大粗狂派,但實際上,也有小不盈尺的“小不點”。在多肉植物區(qū)的二館,就有“怒雷神”這個大不過巴掌的小家伙展出。
多肉植物區(qū)的另一大看點,集中在一館身后的小山頭上。
從前,那座小山頭種植了大量木麻黃一類的防風植物,在去年的“莫蘭蒂”臺風中大量損毀。經過清理和改造,這處小山頭成了猴面包樹、象腿樹、昆士蘭瓶干樹等大型多肉植物的“樂園”。光是猴面包樹,山頭上就種了二三十棵。
不得不提的是,這些猴面包樹來自馬達加斯加,就是我們口語說的“大頭猴面包樹”。在馬達加斯加,有一條聞名于世的猴面包樹大道,樹干筆直而又巨大,樹齡可達上千年,胸徑超過15米。而一館背后山頭上的猴面包樹,便是馬達加斯加這些“巨人”們的后代———當然,它們和“前輩”們相比,樹齡尚幼,只是20出頭,所以還未出落成“巨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