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溫
長江三角洲的中華鱘水花一般都是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從南方運進。如果水花運進時有5℃以上的溫差,運到前就應該準備好大量的冰塊。由于制作冰塊的水來源復雜,不宜直接將冰塊放入魚種充氧袋中,可放在礦泉水瓶中冰凍好后,放入泡沫箱中待用。在冰塊溶化過程中降低魚種袋內(nèi)的水溫,用這種方法可以隨時調(diào)節(jié)用冰量,使魚種袋和池水保持溫度平衡。水花在此溫度下開口攝食,只要體質(zhì)較好,成活率可達到95%以上。
人們一般認為中華鱘最適生長溫度在22~28℃。但筆者在江蘇、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培育中華鱘魚苗時,水溫都達到過32℃,而鱘魚苗照樣生長得很好,這說明鱘魚具有較強的耐高溫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如水溫偏高就必須保證水質(zhì)清潔、溶氧充足并加強管理。
二、分池
中華鱘的生長速度很快,培育的早期合理密養(yǎng)具有很多優(yōu)點,但必須保證較大的供水量和溶氧量,生長到一定階段就必須盡快分池,如密度過高就會導致魚苗生長緩慢、消瘦甚至生長停滯,而且個體規(guī)格懸殊。
2000年,筆者在昆山城北育苗場育苗時,由于當?shù)卦O施不足而被迫采取高密度養(yǎng)殖,5厘米的魚苗每平方米300余尾,養(yǎng)殖了近一個月而沒有及時分池,導致大的魚苗體長達15厘米,而小的魚苗只有6厘米,體長相差1倍以上,體重相差5倍多。因此培育鱘魚苗一定要準備好充足的設施,適時分池。
三、排污
中華鱘魚苗生長快,代謝旺盛,如池水中的殘餌和污物較多,會極大地影響水體質(zhì)量從而阻礙魚的生長,因此排污保潔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培育魚苗的設施是圓形而且是中間底排水,只要加大水量使水體旋轉(zhuǎn),排污問題就容易解決。但長江三角洲培育魚苗的設施大多是鰻魚池和甲魚池改建的方池,清污就相對麻煩一些,這時可以將水位提高,同時在接近池底的地方吊放一些氣石進行充氣。底層的污物一般只會堆積在幾個固定的地方,而其它地方會很干凈,再將水放淺后用虹吸管或自吸泵就能將魚池污物吸出。另外早期投喂水蚯蚓養(yǎng)殖中華鱘魚苗時,魚苗的糞便有相當一部分浮于水面,如想及時清除,排水時可采用溢排的方式,表面糞便就會隨水漂走。在整個清污過程中操作一定要細心,以避免傷及魚體。
四、魚病防治
中華鱘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如果有好的水源,一般很少生病,筆者在昆山中華鱘東方養(yǎng)殖研究基地培育中華鱘魚苗時較常見的有如下三種病癥:
1.爛鰓?。阂话惆l(fā)生在水質(zhì)較差的養(yǎng)殖池,如夏季用塘水養(yǎng)殖就易感染該病,染病的魚一般是一側(cè)的鰓局部發(fā)白和潰爛,然后逐漸擴大到整個鰓,但這種病只要發(fā)現(xiàn)較早,改善水源就容易治愈。
治療方法:500克大黃用10千克水加0.3%的氨水(含氨25%~28%,其它含量按此推算),置木制容器或瓦缸內(nèi)浸泡12~24小時,用池水稀釋后全池潑灑,全池濃度為2.5~3.7克/立方米。
2.小瓜蟲病:小瓜蟲繁殖的最適溫度在15~25℃之間,在長江三角洲水溫達30℃以上時該病照樣發(fā)生。染病魚苗皮膚、鰭條和口等部位附著白色囊泡狀小點,嚴重時魚苗渾身都是白點,而且魚苗發(fā)黑消瘦。該病用一般的外用藥很難治愈,主要的辦法是降低密度,加強投喂,使中華鱘魚苗快速生長,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該病,筆者認為這種方法較好。
3.腹水?。喝旧显摬〉聂~苗只有極少數(shù),并表現(xiàn)為腹部特別膨大并充滿水,腹膜極薄可見腸道和腸道中的餌料,用注射器抽出腹水可延長其生命。
五、馴化培育
用于養(yǎng)殖商品魚的魚苗一定要先馴化好,只有馴化好的魚苗才能放在成魚池中進行強化培育。在馴化過程中,可采用多種方法,使魚苗對燈光和有規(guī)律的聲響產(chǎn)生較強的條件反射,白天敲桶、晚上開燈都能誘使中華鱘定點聚食,這樣便于掌握魚種的攝食強度和觀察魚種的生長情況,早期每天可喂3~4次,當魚苗長至20厘米以上,可改為早晚投喂兩次。隨著魚種的長大,還要及時增加投餌量和供水量。在培育魚種時,配備餌料的質(zhì)量非常關鍵,最好選擇較大廠家的產(chǎn)品,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長江三角洲,6月初進的中華鱘苗如用28℃左右的湖水養(yǎng)殖到8月初,有一半的魚苗規(guī)格可達20厘米以上,9月底可達40厘米以上,在合適水溫的季節(jié)里,平均每月可長0.5千克。
長江三角洲的中華鱘水花一般都是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從南方運進。如果水花運進時有5℃以上的溫差,運到前就應該準備好大量的冰塊。由于制作冰塊的水來源復雜,不宜直接將冰塊放入魚種充氧袋中,可放在礦泉水瓶中冰凍好后,放入泡沫箱中待用。在冰塊溶化過程中降低魚種袋內(nèi)的水溫,用這種方法可以隨時調(diào)節(jié)用冰量,使魚種袋和池水保持溫度平衡。水花在此溫度下開口攝食,只要體質(zhì)較好,成活率可達到95%以上。
人們一般認為中華鱘最適生長溫度在22~28℃。但筆者在江蘇、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培育中華鱘魚苗時,水溫都達到過32℃,而鱘魚苗照樣生長得很好,這說明鱘魚具有較強的耐高溫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如水溫偏高就必須保證水質(zhì)清潔、溶氧充足并加強管理。
二、分池
中華鱘的生長速度很快,培育的早期合理密養(yǎng)具有很多優(yōu)點,但必須保證較大的供水量和溶氧量,生長到一定階段就必須盡快分池,如密度過高就會導致魚苗生長緩慢、消瘦甚至生長停滯,而且個體規(guī)格懸殊。
2000年,筆者在昆山城北育苗場育苗時,由于當?shù)卦O施不足而被迫采取高密度養(yǎng)殖,5厘米的魚苗每平方米300余尾,養(yǎng)殖了近一個月而沒有及時分池,導致大的魚苗體長達15厘米,而小的魚苗只有6厘米,體長相差1倍以上,體重相差5倍多。因此培育鱘魚苗一定要準備好充足的設施,適時分池。
三、排污
中華鱘魚苗生長快,代謝旺盛,如池水中的殘餌和污物較多,會極大地影響水體質(zhì)量從而阻礙魚的生長,因此排污保潔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培育魚苗的設施是圓形而且是中間底排水,只要加大水量使水體旋轉(zhuǎn),排污問題就容易解決。但長江三角洲培育魚苗的設施大多是鰻魚池和甲魚池改建的方池,清污就相對麻煩一些,這時可以將水位提高,同時在接近池底的地方吊放一些氣石進行充氣。底層的污物一般只會堆積在幾個固定的地方,而其它地方會很干凈,再將水放淺后用虹吸管或自吸泵就能將魚池污物吸出。另外早期投喂水蚯蚓養(yǎng)殖中華鱘魚苗時,魚苗的糞便有相當一部分浮于水面,如想及時清除,排水時可采用溢排的方式,表面糞便就會隨水漂走。在整個清污過程中操作一定要細心,以避免傷及魚體。
四、魚病防治
中華鱘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如果有好的水源,一般很少生病,筆者在昆山中華鱘東方養(yǎng)殖研究基地培育中華鱘魚苗時較常見的有如下三種病癥:
1.爛鰓?。阂话惆l(fā)生在水質(zhì)較差的養(yǎng)殖池,如夏季用塘水養(yǎng)殖就易感染該病,染病的魚一般是一側(cè)的鰓局部發(fā)白和潰爛,然后逐漸擴大到整個鰓,但這種病只要發(fā)現(xiàn)較早,改善水源就容易治愈。
治療方法:500克大黃用10千克水加0.3%的氨水(含氨25%~28%,其它含量按此推算),置木制容器或瓦缸內(nèi)浸泡12~24小時,用池水稀釋后全池潑灑,全池濃度為2.5~3.7克/立方米。
2.小瓜蟲病:小瓜蟲繁殖的最適溫度在15~25℃之間,在長江三角洲水溫達30℃以上時該病照樣發(fā)生。染病魚苗皮膚、鰭條和口等部位附著白色囊泡狀小點,嚴重時魚苗渾身都是白點,而且魚苗發(fā)黑消瘦。該病用一般的外用藥很難治愈,主要的辦法是降低密度,加強投喂,使中華鱘魚苗快速生長,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該病,筆者認為這種方法較好。
3.腹水?。喝旧显摬〉聂~苗只有極少數(shù),并表現(xiàn)為腹部特別膨大并充滿水,腹膜極薄可見腸道和腸道中的餌料,用注射器抽出腹水可延長其生命。
五、馴化培育
用于養(yǎng)殖商品魚的魚苗一定要先馴化好,只有馴化好的魚苗才能放在成魚池中進行強化培育。在馴化過程中,可采用多種方法,使魚苗對燈光和有規(guī)律的聲響產(chǎn)生較強的條件反射,白天敲桶、晚上開燈都能誘使中華鱘定點聚食,這樣便于掌握魚種的攝食強度和觀察魚種的生長情況,早期每天可喂3~4次,當魚苗長至20厘米以上,可改為早晚投喂兩次。隨著魚種的長大,還要及時增加投餌量和供水量。在培育魚種時,配備餌料的質(zhì)量非常關鍵,最好選擇較大廠家的產(chǎn)品,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長江三角洲,6月初進的中華鱘苗如用28℃左右的湖水養(yǎng)殖到8月初,有一半的魚苗規(guī)格可達20厘米以上,9月底可達40厘米以上,在合適水溫的季節(jié)里,平均每月可長0.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