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運用農業(yè)技術,滿足和控制茶樹的生長發(fā)育,提供為獲取高產優(yōu)質茶葉所要求的一切栽培技術措施。茶葉高產優(yōu)質的栽培技術,是在品種優(yōu)良環(huán)境適宜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運用肥、水、剪、采、促、控相結合的措施,以調節(jié)茶樹各生育時期的生理活動,達到高產優(yōu)質的目的。它包括茶樹培育與提高土壤肥力兩個方面。
高產優(yōu)質的茶樹樹冠培育: 茶葉高產優(yōu)質的茶樹樹冠結構標準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
①單位采摘面積上生產小樁密集、健壯,以使有效芽數(shù)多;
②新梢可采部分單個重量大;
③發(fā)芽輪次多,每輪生長量大,即新梢伸育快而壯實;
④茶園覆蓋度大而采摘面積大。
上述4個條件中,生產枝壯而密主要靠修剪形成,芽重決定于水肥供應和生產枝數(shù)量調節(jié),發(fā)芽輪次取決于自然條件和人為勤采,每輪生長量在于水肥,采摘面和覆蓋度主要在于合理密植和各類型的修剪擴蓬。
種植密度和樹冠結構: 茶園合理密植是保障單位土地面積上有足夠的苗數(shù),從而為采摘芽數(shù)多、芽梢壯奠定基礎。單位面積上的合理種植密度各國研究都受區(qū)域性限制。萊考克(D.H.)應用赫立德1/y=a+bx回歸方程,分析了馬拉維、印度尼西亞的種植密度和產量關系,植株數(shù)增加,產量呈漸近線關系,如每公頃種植6700株為100,則2000株的為119。印度托克萊試驗得出拋物線關系,拉曼研究了印度、斯里蘭卡、馬拉維、東非、印度尼西亞過去的試驗,確認每公頃在2.4萬株內,有增產效果。前蘇聯(lián)、日本也有相似趨勢的試驗結果。中國在南方十余省的試驗,基本趨勢歸納為:
①在畝植3300~20000株范圍內,幼年期產量隨密度增大而增高,十年左右,密度優(yōu)勢消失;
②任何密度,均應改良土壤,植株均勻排列,使根系充分擴展,才能高產優(yōu)質;
③隨海拔升高和緯度北移,茶樹生長量減少,植株數(shù)可酌增;
④浙江的矮化密植能顯著地提高產量,但必須采用相應的栽培技術。
茶葉高產優(yōu)質要求茶苗種植后迅速成園,在密度上宜大一些,但應以個體植株發(fā)育健壯,群體結構能迅速形成覆蓋度為應用的原則。
修剪技術與樹冠結構形成和維持: 茶樹修剪是塑造高產優(yōu)質樹冠所必需的技術措施,人們用修剪這種人為干預的手段,利用茶樹的分枝習性,使茶樹向壯,矮、密、齊的方向發(fā)展,并使體內C/N比值減小,使樹體向營養(yǎng)生長方向發(fā)展,破除地上部、地下部生理動態(tài)平衡,促進地上部營養(yǎng)生長加劇。所以修剪可以起到促進新梢伸育;平衡芽數(shù)芽重,使之增調;加速樹冠覆蓋度形成;復壯樹冠面生產枝或重組樹冠,改變茶樹體內化學成分含量百分率的作用,從而建造和維持茶葉的高產優(yōu)質。
茶樹在幼年期主要用定型修剪方法改變其自然生長狀態(tài),建造分枝密集,幅度開闊的高產優(yōu)質樹冠。由于定型修剪是建造樹冠的必要措施,所以要求修剪時作到:
①各枝條平衡發(fā)展,避免高低參差;
②各枝條應粗壯短實;
③留下枝條位點好,避免形成樹冠時空缺;
④對于頂端優(yōu)勢強、分枝稀疏的品種要壓低主枝,扶助側枝。
茶樹在成年投產期的修剪主要有輕修剪、輕修平和深修剪。
輕修剪目的是調節(jié)芽數(shù)、芽重、刺激樹冠而生產枝育芽能力;
輕修平是程度很輕平整樹冠面的修剪,起調整發(fā)芽基礎作用;
深修剪是主產枝衰老時重組生產枝層的措施。
由于目的不同,方法相異。輕修剪應掌握周期和深度,一般應一年剪1次,幼齡樹生長旺盛的也可以2年剪1次,深度應掌握留下當年春梢和少量夏梢。輕修剪只以剪平為度。深修剪應周期較長,一般5年左右,如生產枝層尚未衰老,可以延長周期,深修剪后還應留養(yǎng)一季不采茶。
茶樹在衰老期的修剪是重修剪和臺刈。重修剪是主枝和矮位分枝尚可利用的樹冠修剪方法,臺刈是齊地剪平,是主枝已無利用價值的重組樹冠方法。
茶樹各種修剪都是對樹體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種創(chuàng)傷,所以剪次不能過頻,而且應因樹、因齡選擇剪法,交錯使用,以培育和維持高產優(yōu)質樹冠。
茶葉采摘與高產優(yōu)質樹冠的維持: 茶葉采摘因各茶類要求原料不同而老嫩不同,但都是以符合于制作需要的生化內含物的量作為原料標準的,這是采下的茶葉的高產優(yōu)質要求。另外,為了以后樹上繼續(xù)生產高產優(yōu)質的鮮葉,必須留下一定數(shù)量新梢的葉和莖,以維持樹冠面的光合能力,保持高光合生產率,這種維持高產優(yōu)質樹冠的方法,主要靠修剪和采摘留養(yǎng)。所以采摘既是采下優(yōu)質高產鮮葉,又要留養(yǎng)莖葉以維持高產優(yōu)質樹冠。
為了達到優(yōu)質高產,采摘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根據(jù)新梢伸育特點確定多批采摘;新梢自然生長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采摘生長具有明顯輪性。在中國30°N左右的茶區(qū),茶樹自然生長一年可出現(xiàn)2~3個生長季,采摘狀況下可出現(xiàn)4~5輪新梢。但無論是自然生長還是采摘生長,其生長勢均依次遞減。總的趨勢是春季萌芽集中,成梢緩慢,展葉1片需時7天左右;夏秋萌芽分散,展葉迅速,展葉1片需時3~5天,但易老化。其育芽生長熱,單位積溫生長量均是春>夏>秋。主要是春季溫度低,所以展葉慢,但茶樹經一冬休養(yǎng),生長勢強;夏秋氣溫雖高,但樹勢降而體內養(yǎng)料消耗已多,所以勢弱。所以根據(jù)新梢伸育特點,應實行多批采摘。
②以新梢生化內含物含量確定采摘標準:大宗紅、綠茶以一芽二葉為主,兼采一芽三葉和細嫩對夾葉,這是因為一芽二葉的咖啡堿、氨基酸、多酚類含量高,纖維素含量低;烏龍茶要求L-EGC和DL-GC較多,所以原料新梢要老到八、九成時成熟采,邊茶要求糖含量高,又有一定的兒茶素和氨基酸,所以,要在新梢基部木質化時采。
③以落葉高峰期確定集中留葉時間,以光合高效葉齡作為留養(yǎng)對象,以葉面積指數(shù)確定留葉量。集中留葉時間應以茶樹落葉高峰期前為好,以維持樹冠面葉面積,不因落葉而驟降,30°N茶區(qū)在4~5月為落葉峰期。留養(yǎng)新葉以魚葉以上第一片真葉為佳,采摘時應維持全年樹冠葉面積指數(shù)中小葉種為4,大葉種4~5為佳。
土壤管理與高產優(yōu)質: 為了使茶葉持續(xù)高產優(yōu)質,必須對土壤實施水土保持和施肥。水土保持包括:
①在茶園周圍、路旁種植間隔林,茶園中視當?shù)毓廨椛鋸姸葼顩r種植稀或密的遮蔭樹,以改善光質和改良小氣候,保持溫度;
②在茶園建造排水蓄水系統(tǒng),在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茶區(qū)實施,以調劑降水余缺,并建立噴灌設施,在年降水量低于1000mm的茶區(qū),建立從河谷為起點的堤灌設施;
③坡度大于15°以上建立等高梯級茶園;坡度小于15°、大于5°的進行橫山等高條植;
④茶園實行定期耕作。
茶園施肥是為了彌補土壤中因采摘新梢而帶走的營養(yǎng)元素,以保持地力。營養(yǎng)元素中消耗最大的氮素,每50kg茶含氮2.25kg,茶樹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素比率45~50%,茶樹吸氮后,分配到新梢的占35%左右,因此,生產50kg茶,實際上消耗土壤中純氮10kg以上。茶樹對磷鉀吸收利用率也較低,磷在酸性土中易被固定,鉀在植茶年代較久的土壤中也常缺乏,因此三要素均需要施肥補足。高產茶園畝產干茶150~250kg時,每年應追肥純氮50kg,配施磷、鉀各12.5~17.5kg。
茶樹生長發(fā)育所需營養(yǎng)元素有29種,很多量雖微而作用甚大,對于高產優(yōu)質關系密切,常用修剪枝葉蒿桿還田和施用有機肥辦法補足,這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發(fā)展,還能改良土壤結構和提高肥力。
高產優(yōu)質的茶樹樹冠培育: 茶葉高產優(yōu)質的茶樹樹冠結構標準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
①單位采摘面積上生產小樁密集、健壯,以使有效芽數(shù)多;
②新梢可采部分單個重量大;
③發(fā)芽輪次多,每輪生長量大,即新梢伸育快而壯實;
④茶園覆蓋度大而采摘面積大。
上述4個條件中,生產枝壯而密主要靠修剪形成,芽重決定于水肥供應和生產枝數(shù)量調節(jié),發(fā)芽輪次取決于自然條件和人為勤采,每輪生長量在于水肥,采摘面和覆蓋度主要在于合理密植和各類型的修剪擴蓬。
種植密度和樹冠結構: 茶園合理密植是保障單位土地面積上有足夠的苗數(shù),從而為采摘芽數(shù)多、芽梢壯奠定基礎。單位面積上的合理種植密度各國研究都受區(qū)域性限制。萊考克(D.H.)應用赫立德1/y=a+bx回歸方程,分析了馬拉維、印度尼西亞的種植密度和產量關系,植株數(shù)增加,產量呈漸近線關系,如每公頃種植6700株為100,則2000株的為119。印度托克萊試驗得出拋物線關系,拉曼研究了印度、斯里蘭卡、馬拉維、東非、印度尼西亞過去的試驗,確認每公頃在2.4萬株內,有增產效果。前蘇聯(lián)、日本也有相似趨勢的試驗結果。中國在南方十余省的試驗,基本趨勢歸納為:
①在畝植3300~20000株范圍內,幼年期產量隨密度增大而增高,十年左右,密度優(yōu)勢消失;
②任何密度,均應改良土壤,植株均勻排列,使根系充分擴展,才能高產優(yōu)質;
③隨海拔升高和緯度北移,茶樹生長量減少,植株數(shù)可酌增;
④浙江的矮化密植能顯著地提高產量,但必須采用相應的栽培技術。
茶葉高產優(yōu)質要求茶苗種植后迅速成園,在密度上宜大一些,但應以個體植株發(fā)育健壯,群體結構能迅速形成覆蓋度為應用的原則。
修剪技術與樹冠結構形成和維持: 茶樹修剪是塑造高產優(yōu)質樹冠所必需的技術措施,人們用修剪這種人為干預的手段,利用茶樹的分枝習性,使茶樹向壯,矮、密、齊的方向發(fā)展,并使體內C/N比值減小,使樹體向營養(yǎng)生長方向發(fā)展,破除地上部、地下部生理動態(tài)平衡,促進地上部營養(yǎng)生長加劇。所以修剪可以起到促進新梢伸育;平衡芽數(shù)芽重,使之增調;加速樹冠覆蓋度形成;復壯樹冠面生產枝或重組樹冠,改變茶樹體內化學成分含量百分率的作用,從而建造和維持茶葉的高產優(yōu)質。
茶樹在幼年期主要用定型修剪方法改變其自然生長狀態(tài),建造分枝密集,幅度開闊的高產優(yōu)質樹冠。由于定型修剪是建造樹冠的必要措施,所以要求修剪時作到:
①各枝條平衡發(fā)展,避免高低參差;
②各枝條應粗壯短實;
③留下枝條位點好,避免形成樹冠時空缺;
④對于頂端優(yōu)勢強、分枝稀疏的品種要壓低主枝,扶助側枝。
茶樹在成年投產期的修剪主要有輕修剪、輕修平和深修剪。
輕修剪目的是調節(jié)芽數(shù)、芽重、刺激樹冠而生產枝育芽能力;
輕修平是程度很輕平整樹冠面的修剪,起調整發(fā)芽基礎作用;
深修剪是主產枝衰老時重組生產枝層的措施。
由于目的不同,方法相異。輕修剪應掌握周期和深度,一般應一年剪1次,幼齡樹生長旺盛的也可以2年剪1次,深度應掌握留下當年春梢和少量夏梢。輕修剪只以剪平為度。深修剪應周期較長,一般5年左右,如生產枝層尚未衰老,可以延長周期,深修剪后還應留養(yǎng)一季不采茶。
茶樹在衰老期的修剪是重修剪和臺刈。重修剪是主枝和矮位分枝尚可利用的樹冠修剪方法,臺刈是齊地剪平,是主枝已無利用價值的重組樹冠方法。
茶樹各種修剪都是對樹體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種創(chuàng)傷,所以剪次不能過頻,而且應因樹、因齡選擇剪法,交錯使用,以培育和維持高產優(yōu)質樹冠。
茶葉采摘與高產優(yōu)質樹冠的維持: 茶葉采摘因各茶類要求原料不同而老嫩不同,但都是以符合于制作需要的生化內含物的量作為原料標準的,這是采下的茶葉的高產優(yōu)質要求。另外,為了以后樹上繼續(xù)生產高產優(yōu)質的鮮葉,必須留下一定數(shù)量新梢的葉和莖,以維持樹冠面的光合能力,保持高光合生產率,這種維持高產優(yōu)質樹冠的方法,主要靠修剪和采摘留養(yǎng)。所以采摘既是采下優(yōu)質高產鮮葉,又要留養(yǎng)莖葉以維持高產優(yōu)質樹冠。
為了達到優(yōu)質高產,采摘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根據(jù)新梢伸育特點確定多批采摘;新梢自然生長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采摘生長具有明顯輪性。在中國30°N左右的茶區(qū),茶樹自然生長一年可出現(xiàn)2~3個生長季,采摘狀況下可出現(xiàn)4~5輪新梢。但無論是自然生長還是采摘生長,其生長勢均依次遞減。總的趨勢是春季萌芽集中,成梢緩慢,展葉1片需時7天左右;夏秋萌芽分散,展葉迅速,展葉1片需時3~5天,但易老化。其育芽生長熱,單位積溫生長量均是春>夏>秋。主要是春季溫度低,所以展葉慢,但茶樹經一冬休養(yǎng),生長勢強;夏秋氣溫雖高,但樹勢降而體內養(yǎng)料消耗已多,所以勢弱。所以根據(jù)新梢伸育特點,應實行多批采摘。
②以新梢生化內含物含量確定采摘標準:大宗紅、綠茶以一芽二葉為主,兼采一芽三葉和細嫩對夾葉,這是因為一芽二葉的咖啡堿、氨基酸、多酚類含量高,纖維素含量低;烏龍茶要求L-EGC和DL-GC較多,所以原料新梢要老到八、九成時成熟采,邊茶要求糖含量高,又有一定的兒茶素和氨基酸,所以,要在新梢基部木質化時采。
③以落葉高峰期確定集中留葉時間,以光合高效葉齡作為留養(yǎng)對象,以葉面積指數(shù)確定留葉量。集中留葉時間應以茶樹落葉高峰期前為好,以維持樹冠面葉面積,不因落葉而驟降,30°N茶區(qū)在4~5月為落葉峰期。留養(yǎng)新葉以魚葉以上第一片真葉為佳,采摘時應維持全年樹冠葉面積指數(shù)中小葉種為4,大葉種4~5為佳。
土壤管理與高產優(yōu)質: 為了使茶葉持續(xù)高產優(yōu)質,必須對土壤實施水土保持和施肥。水土保持包括:
①在茶園周圍、路旁種植間隔林,茶園中視當?shù)毓廨椛鋸姸葼顩r種植稀或密的遮蔭樹,以改善光質和改良小氣候,保持溫度;
②在茶園建造排水蓄水系統(tǒng),在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茶區(qū)實施,以調劑降水余缺,并建立噴灌設施,在年降水量低于1000mm的茶區(qū),建立從河谷為起點的堤灌設施;
③坡度大于15°以上建立等高梯級茶園;坡度小于15°、大于5°的進行橫山等高條植;
④茶園實行定期耕作。
茶園施肥是為了彌補土壤中因采摘新梢而帶走的營養(yǎng)元素,以保持地力。營養(yǎng)元素中消耗最大的氮素,每50kg茶含氮2.25kg,茶樹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素比率45~50%,茶樹吸氮后,分配到新梢的占35%左右,因此,生產50kg茶,實際上消耗土壤中純氮10kg以上。茶樹對磷鉀吸收利用率也較低,磷在酸性土中易被固定,鉀在植茶年代較久的土壤中也常缺乏,因此三要素均需要施肥補足。高產茶園畝產干茶150~250kg時,每年應追肥純氮50kg,配施磷、鉀各12.5~17.5kg。
茶樹生長發(fā)育所需營養(yǎng)元素有29種,很多量雖微而作用甚大,對于高產優(yōu)質關系密切,常用修剪枝葉蒿桿還田和施用有機肥辦法補足,這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發(fā)展,還能改良土壤結構和提高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