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xiàn)在我國的茶樹種植業(yè)在不斷的發(fā)展,但還是有很多茶葉由于栽培技術(shù)、人為因素等原因成為漸危種,云南上茶花就是其中的一種。
現(xiàn)狀:漸危種。目前各地雖多栽培,但自然分布的居群和一些古老的大樹,卻無人保護,任其砍伐或采摘。特別是近期大家喜愛花木,挖掘販運者日多,破壞更為嚴重。
形態(tài)特征:常綠喬木,高8-16米,胸徑達50厘米;對皮灰褐色;小枝黃褐色,無毛或被細柔毛。葉互生,革質(zhì),長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至短尖,基聞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細銳鋸齒,下面主脈被毛或無毛;葉柄長4-15毫米,被柔毛或無毛?;ǚ奂t色至深紅色,常1-3朵著生于新梢頂端葉腋,直徑5-18厘米,無?;蚧ü2硕?;萼片5-7,被毛;花瓣5-7,重瓣花可達30-60;雄蕊多數(shù),基部連合成筒狀;子房上位,3-5室,被絲被茸毛。蒴果扁球形,直徑4-8厘米,外殼厚木質(zhì),成熟時3-5瓣裂,每室有種子1-3粒;種子直徑1-1.5厘米。
地理分布:自然分布于云南西部山地和滇中高原 ,如西部的騰沖、永平、景東、鳳床、巍山、大理、麗江和中部的昆明、嵩明、富民、武定、祿勸、祿豐、楚雄、陸良、曲靖、易門等縣,尤以騰沖為多。多生于海拔1 900-2 600米溝谷兩側(cè)或背陰濕潤地段。因栽培歷史較久,目前一些寺廟還保留有元、明等朝代的古對。
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qū)為云南高原中亞熱帶氣候。干、濕季分明,年平均溫15-17℃,1月平均溫5℃以上,極端最低溫不低于-10℃,極端最高溫不超過35℃,年降水量約1 100-1 500毫米,相對濕度70-80%。土壤為紅壤,pH值5.5-6.5。云南山茶花系半陰性樹種,深根性,主根發(fā)達,常生于松櫟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次生灌叢中,在土層深厚、有機質(zhì)豐富的疏陰濕潤地或溝谷兩側(cè)生長良好?;ㄆ?2月至翌年2-3月,每朵花自始花至終花延續(xù)約15天,果熟期9-10月。
保護價值:云南山茶花是云南特有種。葉光亮革質(zhì),花大而艷麗,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本 油料植物和培育茶花新品種有用的種質(zhì)資源。而古老的云南山茶花大樹反映我國的古老文明,應加以保護。
保護措施:云南山茶花的古老大樹無論栽植或野生,均應從速采取保護措施,嚴禁采摘破壞。各產(chǎn)地的野生居群亦應采取保護措施。西南地區(qū)各植物學及園林機構(gòu)應積極加以擴大繁殖。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和靠接法。秋季采果,蔭處晾干,種子多水,有油質(zhì),壽命短,取出后應隨即插于山間造林地,株行距1×1米,每穴插入種子2-3粒,至來年春季發(fā)芽,加強撫育管理。或?qū)⒎N子用濕沙貯存,至翌年早春播于苗床,約20天發(fā)芽,至苗高20-30厘米時,于5-6月雨季移植上山。造接法系于4-5月間,用山茶花作砧木,與云南山茶花靠接,約100天可愈合,即可將云南山茶花接穗下端從母樹上剪下,即成新株。用扦插法也可成活,但成活率低。也可試用組織培養(yǎng)法繁殖優(yōu)良無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