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茶樹濕害及其防救
茶樹屬旱地栽培的多年生經(jīng)濟作物,與某些旱作比較,它喜水但又忌過濕,只有在水分充足而又透氣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中,才能正常生長,實現(xiàn)茶園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反之,如茶園土壤長期呈過濕狀態(tài),即會造成茶樹濕害。茶樹遭受濕害后,首先受害的是根部,進而影響地上部生長。調(diào)查濕害茶園可以發(fā)現(xiàn),茶樹吸收根顯著減少,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層;輸導根粗短,呈水平狀伸展,分布較淺;主根難以深扎,群眾形象地稱之為“蘿卜根”。受害主根及輸導根的表面呈灰褐色,且有腐死現(xiàn)象,須根呈黃褐色,吸收能力明顯減弱。在茶樹根系生長不良的情況下,進而影響茶樹地上部生長,表現(xiàn)為植株生長緩慢,芽葉瘦小黃變,分枝稀少,枝條出現(xiàn)灰枯死亡現(xiàn)象。
茶樹產(chǎn)生濕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茶園土取水分過多,使土壤固相、液相、氣相三相比嚴重失調(diào)。適宜茶樹生長的茶園土壤三相比大約為45:30:25,而濕害茶園液相顯著增大,氣相減小,在這樣的土壤環(huán)境中,空氣嚴重不足,根系正常呼吸受到抑制,嚴重時可使茶樹窒息死亡。此外,濕害茶園土壤潛育化現(xiàn)象是極其明顯的,導致亞鐵等有毒物質(zhì)的大量積聚,能使茶樹中毒受害。在濕害茶園的土層中,一般均有硬塥層或犁底層,這些土層結(jié)構(gòu)堅硬致密,通透性極差,因此在雨季能造成長期積水,使茶樹出現(xiàn)濕害。
茶樹濕害,以其造成茶園土壤過濕的不同成因,可分為集水型、難透水型和地下水型三種。
(1)集水型濕害茶園
分布在丘陵山區(qū)的坡腳注地,或在兩山出口處低洼平臺上的茶園,因該處土層下常有不透水的巖層,加上地形關系,常常上方雨水沿著坡面徑流或潛水暗流匯集,不易排除,如果水流前進的方向再受到阻擋(如路基、水稻田等),則滯水聚積,使茶園土壤水位升高,最易產(chǎn)生茶樹濕害。
這類茶園的改造措施,主要是在茶園上坡開挖橫截水溝,以攔斷由上坡下來的徑流與潛水。同時還應在茶園最下方低處,開設明渠或暗溝排水,降低茶園土壤水位。
(2)不透水型濕害茶園
我國茶區(qū),尤其是在紅黃壤地帶的茶園,在土層下都有一層不易透水的塥層存在,這種硬塥層有粘土層、鐵錳結(jié)核層、死僵土及母巖等,如果此塥層位置高,耕作層淺,又出現(xiàn)在平坦地或蝶形洼地,一到雨季時,雨水無法向深層滲透,地表流速小,大量雨水就會儲積,造成茶樹濕害。在開辟新茶園時,為求得茶園集中成片,常把池塘或局部低凹處水田,未經(jīng)破除犁底層和積水膠結(jié)層,就挑加客土填平作茶園,嗣后往往形成局部積水成害。這類茶園,由于經(jīng)常積水,土壤結(jié)構(gòu)惡化,根系層淺,茶樹生長衰弱,一遇干旱季節(jié),水分蒸發(fā)快,土壤板結(jié),茶樹也最易遭受旱害。
改造不透水型濕害茶園,首先要破福深耕,挑培客土,改良土壤,同時開設暗溝(或明溝)排除潴水。暗溝一般開在1米左右土層以下,底部用塊石砌成橋洞形排水孔,上面再放碎石或砂石,然后填土。杭州茶葉試驗場的經(jīng)驗是,為增加茶園土層排水效果,在靠近暗溝兩側(cè)的土壤要開得深些,漸遠漸淺,使硬塥層至排水溝處之間,至少應有1/100的坡降,以提高排水效果。對明顯的注地漬水茶園,除了破塥深耕、加土改良外,還應圍繞茶園開設排水明溝(深1米以上),并與其他排水溝渠連通。
(3)地下水位型濕害茶園
在水塘、河流、水庫附近的低地茶園,由于壩身透水或地下水外滲等原因,使低地茶園常年水位較高,土壤底層逐漸形成潛育化,亞鐵反應強,加害茶樹根系、形成茶樹濕害。
對這類茶園的改造,要在水塘、水庫等的下側(cè)和茶園的上方開挖橫截水溝,切斷徑流與壩身潛水滲透,降低茶園土壤地下水位。
抗御自然災害的實踐告訴我們,氣候,如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一樣,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發(fā)展的,作為改造自然斗爭之一的抗災措施,也要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改變。在與災害性氣候作斗爭中,只要人們善于觀察分析間題,找出因果關系,使各項措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那么,天災是能夠戰(zhàn)勝的,人們總會在與天災作斗爭的過程中,取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