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病原體為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
傳播途徑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精液;水平傳播:病魚的糞便、尿、分泌物將病毒帶入水中,感染途徑為鰓和口。
癥狀體重5克以上幼魚多為慢性,死亡速度較慢,外觀腹部膨脹,體色變黑,眼球突出,鰭基部和腹部充血發(fā)紅,肛門大多拖線狀糞便,游動緩慢,攝食不良。體重5克以下魚苗多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魚活動遲緩,側游或緩慢旋轉游動后沉底,腹部膨脹,體色變黑。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鮭科魚類的魚苗及幼魚。開食2月齡的苗種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開食后7周開始出現死亡,較大魚苗首先發(fā)病,20周齡以上幼魚一般不再發(fā)病。發(fā)病水溫為10℃~15℃,水溫在10℃~12℃時死亡率可達80%~100%,該病潛伏期與魚大小及水溫有關,魚越大潛伏期越長,水溫越高潛伏期越短。
預防不使用帶病原的親魚繁殖幼體;不從發(fā)病區(qū)運輸魚及卵;采用獨立水體進行產卵、魚苗孵化、培養(yǎng);魚苗、魚種應放置于漁場最上游,以防止水平傳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魚及死魚應及時銷毀;養(yǎng)殖設施及工具用高濃度氯制劑徹底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鐘。
治療發(fā)病池一般通過提高水溫的方法來控制病情發(fā)展。
傳播途徑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精液;水平傳播:病魚的糞便、尿、分泌物將病毒帶入水中,感染途徑為鰓和口。
癥狀體重5克以上幼魚多為慢性,死亡速度較慢,外觀腹部膨脹,體色變黑,眼球突出,鰭基部和腹部充血發(fā)紅,肛門大多拖線狀糞便,游動緩慢,攝食不良。體重5克以下魚苗多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魚活動遲緩,側游或緩慢旋轉游動后沉底,腹部膨脹,體色變黑。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鮭科魚類的魚苗及幼魚。開食2月齡的苗種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開食后7周開始出現死亡,較大魚苗首先發(fā)病,20周齡以上幼魚一般不再發(fā)病。發(fā)病水溫為10℃~15℃,水溫在10℃~12℃時死亡率可達80%~100%,該病潛伏期與魚大小及水溫有關,魚越大潛伏期越長,水溫越高潛伏期越短。
預防不使用帶病原的親魚繁殖幼體;不從發(fā)病區(qū)運輸魚及卵;采用獨立水體進行產卵、魚苗孵化、培養(yǎng);魚苗、魚種應放置于漁場最上游,以防止水平傳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魚及死魚應及時銷毀;養(yǎng)殖設施及工具用高濃度氯制劑徹底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鐘。
治療發(fā)病池一般通過提高水溫的方法來控制病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