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良是白牛村眾多高山菜農之一,從事高山蔬菜種植有八個年頭了,在村里的“菜籃子基地”承包種植了160畝菜地。前幾年,徐柏良夫婦都是“隨大流”地種植一些投資省、風險小的茄子、豆角、包菜等高山蔬菜。“一年忙到頭,每畝也就幾千塊的收入。”
去年,看到報上說,離白牛村40公里外的島石鎮(zhèn)菜農種植高山菌菇成功,徐柏良夫婦也動了心。通過市場調查發(fā)現,與種植高山蔬菜相比,種植菌菇具有周期短、回報快、市場好等優(yōu)勢。于是徐柏良與同村的幾位菜農趕赴島石,學習起菌菇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取回了菌菇培育“真經”,改行當起了菇農。為確保菌菇新鮮、不變形,徐柏良下了血本,花費2.2萬元建了一個30立方米的保鮮庫。
這兩天是第一茬菌菇出棚的時節(jié),徐柏良現學現用,種植的第一茬菌菇就喜獲豐產。“初長的菌菇樣子要難看點,但也能賣到5元多一斤,往后菌菇品形會越長越好,價格也會越來越高。按目前的市場行情,這一個棚(一畝)收入大概在5萬元以上,收入是原先的10倍還多。”打開保鮮庫,一包包、一筐筐擇好的菌菇整齊碼放著。“不一會兒,冷藏車一到就拉到良渚農貿市場,客商會在那里等著分銷。”
昌化鎮(zhèn)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鎮(zhèn)共有高山菜地1000多畝,近幾年,通過種植結構調整,目前已有730畝山地改種食用菌,預計將比種植山地蔬菜增收3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