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土地誰來種?一個提起來讓人皺眉的話題,有人卻喊他來種。他是誰?昨(21)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 重慶在行動——青年記者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來到第三站——重慶黔江區(qū)。在眾人紛紛離開農村外出務工的“浪潮”之下,一個浙江女婿卻跟隨妻子回到黔江黑溪鎮(zhèn)改革村。在這里,他流轉鄉(xiāng)鄰的近500畝荒地,如今這些田地通通變?yōu)榱?ldquo;金”山。
鄉(xiāng)鄰外出務工 荒棄土地成商機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回來種地可丟人了。”面對女兒王霞和女婿周晴的種種規(guī)劃,母親只是搖搖頭。“再怎么說得天花亂墜,說白了還不是種地。只有做一個城市人,才是成功”。
回到農村淘“金”的想法并不是周晴和王霞一時的“沖動”。
周晴來自浙江溫州,在當地老家曾是村支書,“那里不少年輕人都回到農村種植水果,外銷致富。”周晴是見證者,也想成為實踐者,而正是看中了黔江區(qū)黑溪鎮(zhèn)肥沃的土壤和擁有大批荒棄的土地。
2009年,遠赴浙江務工的王霞與周晴戀愛。2010年春節(jié),兩人談婚論嫁回到重慶見父母。“這里的山要比我們老家大許多。”周晴回憶,當時他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同樣是農村,在黑溪鎮(zhèn)改革村,上百畝成型的梯田竟然只有零星幾塊菜地。“擱在我們老家簡直就是聚寶盆。”
那年春節(jié),周晴也聽說了不少返鄉(xiāng)年輕人年后繼續(xù)外出務工的想法。那一刻,周晴心里意識到,大家只在一味追逐外面的世界,這反而給他帶來了商機。
那一年,周晴與王霞敲定婚事,臨行時周晴在路邊抓了一把土。正因為這把土,讓他僅僅一個月之后便再次回到了黔江黑溪鎮(zhèn)。“土質顯示富含豐富硒元素。”
顧不上王霞父母的阻撓,周晴貸款流轉了當地村民200畝土地,將老家的白沙枇杷遷種了過來。
樹下土雞一群 樹上果子滿枝
4月21日,在黔江區(qū)黑溪鎮(zhèn)改革村2組,記者一行見到了周晴,雖然他因平日風吹日曬多了,顯得有些滄桑,但黝黑的皮膚、爽朗的笑聲和結實的體格,無不顯示出其常年食用無公害農產品的健康體魄。
如今,周晴所經營的豐非白沙枇杷種植園,占據了大半個山頭。園子里,樹上的枇杷已經長出了青果,上千只黑色烏雞在林間肆意奔跑,忙著捉蟲“解饞”。枇杷林的盡頭,三五間雞舍錯落有致的分布著。
大家伙走近枇杷園中,烏雞自然一哄而散,記者卻發(fā)現(xiàn)了意外收獲——一枚青綠色的土雞蛋藏在樹下,在陽光的映襯下,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澤。
別看著現(xiàn)在林間里跑著的是土雞,在2年前,園里除了枇杷外,套種的卻是南瓜。“每棵枇杷樹間距有1.5米,種上枇杷后,土地閑置很多,套種是慣用的一種增加土地畝產的方式。”
周晴說,2011年他從浙江引進白沙枇杷后,在改革村的200畝土地上種植枇杷,為了增加土地的利用率,他開始在林間間隔處套種其他農作物。
剛種下的第一年,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南瓜、枇杷樹會吸收土里的營養(yǎng),雜草太多,兩者都長不好。”周晴說,尤其是雜草,每個月不得不請工人來除草,光是人工費都得花費上千元。不僅如此,南瓜和枇杷樹都會滋生一些蟲害,兩者互相影響,反而還種不好,土地也難以滋養(yǎng)。
怎樣讓枇杷樹長得好,土地利用率高,又讓土地營養(yǎng)能夠得以恢復,讓周晴著實犯了難。
枇杷搭配土雞 土地增值100%
轉機出現(xiàn)在2012年伊始,黑溪鎮(zhèn)政府開始向村里推廣“林下經濟”。所謂“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陰優(yōu)勢從事林下種植、養(yǎng)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yè)實現(xiàn)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循環(huán)相生、協(xié)調發(fā)展的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
這一新思路,瞬間破解了周晴的難題。
“對,就應該養(yǎng)草和蟲的天敵——雞。”周晴盤算到,雞吃蟲子可以防蟲護林,糞便可以育肥林地。林下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有利于雞的生長,不僅降低了成本,減少了疫病,土雞的味道也會大大增加。
事不宜遲,從2012年開始,周晴特地從湖北等地引進良種烏皮雞4000只,開始在枇杷林進行放養(yǎng)。“平時雞都會在林間里找蟲吃,也會吃一些雜草,平時再輔以玉米、豆粕等,保證土雞的質量,根本就不用操心。”
周晴說,枇杷園生長的自然雜草是家禽的“天然氧吧”。家禽吃草吃蟲,糞便肥林地,與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環(huán)鏈。
從2014年開始,枇杷樹經過3年的育苗期后開始結果,小雞仔也正好長大。
“一畝土地平均栽種50株枇杷樹,每畝枇杷平均產量250斤,按照每斤20元計算,則為5000元。一畝枇杷園,平均能養(yǎng)25只土雞,每只土雞約100元,則是2500元,加上3元一顆的‘綠殼蛋’,一年至少也有3000元的收入,這總共就有超過10000元的收入。”周晴說,相當于每畝土地增值了一倍。
采摘游盛行 足不出戶就可掙上20萬
去年5月,周晴經營的白沙枇杷開始完全成熟,肉質細嫩,甜美可口的枇杷立即吸引了黔江等周邊市民的注意,自駕前往枇杷園摘枇杷的市民絡繹不絕。
“2萬斤枇杷完全不夠采摘,根本就不需要往外銷售。”周晴說,枇杷質量好吸引了大批游客上門采摘,20元一斤的價格,也不愁銷路,加上田園土雞的存在,自己捉雞、買雞的市民更是讓采摘游多了樂趣,參與度也越來越高。
去年一年,周晴靠枇杷和土雞,實現(xiàn)了20萬元的盈利。今年,周晴又流轉了近800畝土地種植枇杷,并帶動周邊貧困戶一起開啟枇杷配土雞的林下經濟模式,帶動致富。
今年48歲的貧困戶廖玉仙,一面在周晴的枇杷園里打工學習枇杷種植經驗,另一面也在自家種植了10畝枇杷,并放養(yǎng)了300多只雞,開始加入周晴的枇杷種植合作社,預計3年后,枇杷和土雞的效益會給她每年帶來5萬元的收益。
林下經濟讓大地增綠 農民增收
黑溪鎮(zhèn)人大主席李松向記者介紹,林下經濟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發(fā)展林下經濟可以讓大地增綠、農民增收,多方收益。”
李松表示,目前園區(qū)還帶動周邊51戶農戶種植枇杷,養(yǎng)殖土雞,其中貧困戶7戶,到今年年底,預計實現(xiàn)1000畝的種植規(guī)模,土雞及旱鴨養(yǎng)殖數量達到8000余羽,屆時,采摘游可以實現(xiàn)枇杷、土雞足不出戶的銷售,盈利可達到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