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到秋季,當你漫步在黃河岸邊,就會發(fā)現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讓人心曠神怡。如果順著這香味去探尋的話,你就能尋找到濟南獨有的特產——黃河大米。濟南的黃河大米素來有“一畝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飯百家香”的美譽,水稻自田間生長、抽穗、揚花到收割,從收貯、保管到加工成米,都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當地農民無不驕傲地表示,用黃河大米煮出的米飯,白若冰雪,柔軟可口。
濟南市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黃河之濱的章丘、歷城、槐蔭、濟陽等地,鼎盛時期,水稻種植面積一度達到20多萬畝。進入21世紀后,由于水資源相對匱乏、勞動成本日益增加、品種差等原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不斷萎縮,從20萬畝減少至不足2萬畝。
面對水稻面積的日益萎縮,為扭轉水稻產業(yè)發(fā)展頹勢,濟南市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列為重點工程,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以機械化引領水稻生產現代化,以產業(yè)化引領水稻生產服務社會化,突出主體培育、機制創(chuàng)新、品牌打造、科技引導,實行生產基地集中布局、生產要素集約配置、政策技術集成使用,不斷提升全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
“機械手”讓大米不落地 今天收割明天上餐桌
今年“三秋”生產時期,在章丘市高官寨鎮(zhèn)胡家岸村的稻田里,伴隨著收割機的馬達聲,成畦的稻谷被吸進收割機??吹铰摵鲜崭顧C不停地穿梭在稻田里,往年一到收割季節(jié)就犯愁的村民臉上露出笑容。
這多虧了村里的水稻種植合作社購置了整地、播種、插秧、植保、收獲等全套水稻種植機械和稻谷烘干設備,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據胡家岸水稻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1200畝,生產水稻130多萬斤,可以說是獲得了大豐收。
該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民種植水稻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各種惠農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強,“前幾年,我們通過購買農機補貼,斥資300多萬元,建設了大米生產加工車間,去年,我們又斥資45萬元,購買了大型烘干機,每天能烘干30噸的大米”,該負責人說,“再加上合作社里的全自動水稻收割機、插秧機,整個生產過程下來,完全能夠保證大米不落地,而且是今天收割,明天就能直接上餐桌。”
據市農業(yè)局農機辦主任張文亮介紹,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既能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又能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1臺乘坐式水稻插秧機作業(yè)是人工插秧的80倍,1臺水稻聯合收獲機是人工收獲的100倍。如按每畝人工折合費1000元計算,水稻生產機械化折合費每畝約400元左右。”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0%水稻面積力爭恢復10萬畝
水稻是適宜規(guī)模種植的作物。為加快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鼓勵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開展農機化服務,實現水稻標準化生產,我市積極引導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帶機入社、訂單托管生產等形式,擴大生產規(guī)模,實現規(guī)模經營。同時,我市農業(yè)部門還積極探索通過水稻生產機械化,來帶動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農村土地流轉、農民轉移就業(yè),促進農業(yè)增產增效。
據了解,從2013年下半年起,濟南市便著手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把水稻生產機械化納入了市政府工作報告,下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實施意見》,制定了通過發(fā)展農機合作社,購置先進機械推進水稻機械化,建設水稻示范區(qū),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的發(fā)展策略。
張文亮介紹,他們農業(yè)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對濟南市的水稻生產情況進行了廣泛的調查摸底,并赴水稻機械化發(fā)展先進地區(qū)進行學習考察,為我市下一步發(fā)展水稻全程機械化統(tǒng)一了思想,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經驗,理清了思路。
最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先穩(wěn)定,再恢復,后發(fā)展”三步走的任務目標,確立了以“沿黃一條線”和濟陽、歷城、槐蔭、章丘水稻種植區(qū)為主的實施范圍,“在穩(wěn)定水稻面積基礎上,在沿黃一線逐步恢復水稻種植面積,由點到面,逐步推進,爭取將全市水稻面積恢復穩(wěn)定到10萬畝,水稻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0%的發(fā)展目標。”張文亮說道。
示范區(qū)建設面積“再擴大” 水稻機械化種植行家“顯身手”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快機械化的示范推廣”,張文亮表示,全市將繼續(xù)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列為重點工程,按照“優(yōu)中選優(yōu)”的原則,繼續(xù)在適宜地區(qū)建立新的示范區(qū),實施相應的財政補貼,“要擇優(yōu)選出示范效果好帶動能力強的實施主體重點扶持,將其打造成區(qū)域性的水稻種植基地,推進全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整體進度。”
同時,全市進一步加強水稻服務組織建設,繼續(xù)加大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組織力度,大力培育扶持水稻機械化生產合作組織,積極探索以農機專業(yè)合作組織為單位統(tǒng)一育秧、插秧的組織化服務模式,并發(fā)揮好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以建設水稻生產示范區(qū)為重點,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以典型的實績和成效帶動整體上的推進。
在此基礎上,全市將積極研究引進水稻直播技術,節(jié)約農業(yè)用水,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產量及經濟效益;積極引進推廣適宜我市種植的優(yōu)質、抗病、高產的水稻新品種,進一步提高我市水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我們還要加大培訓力度,為全市培養(yǎng)一批實施水稻全過程機械的‘明白人’和‘行家里手’,要在示范區(qū)進行水稻產業(yè)的品牌化、高端化、特色化發(fā)展,下大力氣做好黃河大米品牌的宣傳營銷工作。”張文亮表示。
3年農機購置補1400萬元 機械化發(fā)展“加速度”
另外,濟南市農機部門整合各項財政資金,三年來累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1400余萬元,對水稻示范區(qū)建設,水稻生產機具購置,人員培訓,良種引進、試驗、推廣等進行了扶持,對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機械設備在國家購機補貼的基礎之上市里累加補貼到70%,從而破解了由于水稻生產機械價格高,種植戶負擔較重的問題。
據了解,三年來共補貼各類水稻生產機械152臺(套),其中水稻播種機16臺、插秧機31臺、水稻植保機8臺、收獲機34臺、激光整地機9臺、水田耕整機20臺、水田拖拉機30臺、水稻烘干機4套,補貼育秧盤15.7萬個。發(fā)展規(guī)模較大、帶動輻射能力較強的水稻合作服務組織13個。2016年水稻面積恢復到4萬余畝,水稻生產實現了從播種、激光整地、育插秧、植保、聯合收獲、烘干、初加工等各環(huán)節(jié)全過程機械化。
同時,濟南市還積極扶持建設水稻育秧中心3處,引進水稻疊盤暗出苗技術,推廣基質育秧,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同時提高了水稻出苗率。在注重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基礎上,加快了大米初加工等方面的機械化,水稻烘干機械、包裝機械等有了較快發(fā)展,真正實現了水稻生產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一條龍機械化。
張文亮表示,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后,大米生產實現機械化收獲、機械化烘干、機械化包裝等,全過程只需一天時間,真正做到了“一天上餐桌、新鮮又健康”。他介紹,在經濟效益方面,全程機械化比傳統(tǒng)人工生產實現“四減一增”生產效果,即減少人工投入、減少育秧成本、減少種子投入、減少收獲損失、增加水稻品質。機械化收獲水稻比人工收獲損失率要減少一半,每畝可增加效益610元,人均增收915元,水稻種植戶每戶每畝一年下來可增收近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