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紋白菜、心里美蘿卜、蘋果青西紅柿……曾經有一批土生土長的北京“老口味兒”蔬菜,因其品質好、風味濃受到了市民的喜愛,但隨著蔬菜種類豐富、種質退化以及雜交品種引進,“老口味兒”逐漸退出了北京市民的餐桌。
老口味兒不僅有著獨特滋味,更承載著記憶中的鄉(xiāng)愁。為了留住老百姓舌尖上的“鄉(xiāng)愁”,近年來,北京市農業(yè)部門逐步恢復種植傳統(tǒng)蔬菜,一度“失傳”的老品種又重現市場,讓老百姓又能享受到地道的老北京滋味。
老品種緣何消失了?
過去對于產量高、抗病性強的追求,影響了蔬菜的口感和味道
在昌平區(qū)農作物品種試驗展示基地大棚里,番茄枝被“大黃柿子”壓彎了腰,新長成的圓茄紫紅發(fā)亮,嫩綠的架豆角密密麻麻地垂下來,放眼望去,全都是老北京特色的蔬菜品種。
現在蔬菜品種越來越豐富,可許多市民老覺得吃起來缺了點兒滋味。“就拿這大白菜來說吧,原先的核桃紋白菜幫兒少、葉兒多,味兒甜,口感好。”今年67歲的劉大媽回憶說。
老北京口味的蔬菜口感這么好,為何有的沒繼承下來,有的變了口味呢?“同一種類蔬菜,不同品種之間營養(yǎng)成分相差無幾。一般情況下,好吃的品種產量偏低、抗病性差,產量高、抗病性強的品種在口感、味道上就會差些。”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曹華說。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農家常規(guī)蔬菜品種漸漸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提高蔬菜產量,豐富首都“菜籃子”,北京陸續(xù)對本地菜品進行雜交改良,推廣一些高產、抗病性強的新品種蔬菜。與此同時,蔬菜市場從自給自足變?yōu)榇罅魍ê螅\輸周期加長,蔬菜無法等到完全成熟再采摘,種種因素疊加,導致北京市場上蔬菜的口味發(fā)生了變化。
如今高等學校、科技園區(qū)林立的海淀區(qū)曾是北京蔬菜傳統(tǒng)種植區(qū)域,80年代以前,海淀四季青、東升、玉淵潭等地區(qū)還都是蔬菜產區(qū),大白菜主栽品種為“抱頭青”“擰心青”和“核桃紋”等品種,單棵重量在3公斤左右。
后來,高產的“新一號”出現了,大伙兒一看這單棵重量是核桃紋白菜的三四倍,抗病性還特別好。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產量高成為首要追求,雖然菜幫子大了點兒,但換成這個品種,可大大提高經濟效益。“核桃紋”雖然味道更好,卻逐漸退出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