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壩是重慶酉陽自治縣涂市鄉(xiāng)銀嶺村1組的一個小地名,海拔1100米左右,以前是人們常說的“鳥不拉屎”的地方。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這里正在發(fā)生巨變。
日前,記者來到壩口,一大片生機勃勃的蔬菜映入眼簾。姚吉祥是該村的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領下,全村村民干勁十足,這個小山村正努力擺脫曾經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
以前村里交通不方便,是導致貧窮落后的根本原因,現(xiàn)在出村的路硬化了,如何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成了擺在姚吉祥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這里氣候很好,生態(tài)也沒被破壞,很適合發(fā)展蔬菜種植。” 姚吉祥說,以前他是做蔬菜生意的,是遠近聞名的“菜農” ,長年經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人脈。2016年,他租了近1000畝地,搞起了高山蔬菜種植,并且成立了酉陽農人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 的形式發(fā)展,讓老百姓既能通過土地租金賺錢,還能在基地務工增收致富。
“姚吉祥在本村搞高山生態(tài)蔬菜種植,規(guī)模較大,發(fā)展良好,全村70%在家農戶在他的基地長年務工,為村民提供了一條很好的增收門路。同時把本村閑置的土地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其他村扶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該鄉(xiāng)扶貧辦主任侯俊杰說。
記者在蔬菜基地看到,一排排塑料大棚內,蔬菜苗長勢良好,基地四處可以看見農戶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栽菜苗,有的在鋤地,有的在施肥……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他整這個基地對我們老百姓有好處,我們年紀大了,都是在家里耍起,也沒得錢賺,在這里做活路,掙錢補貼家用,各人也有零用錢。” 2組村民楊梅香一邊鋤地一邊說,“一天能掙60到80塊,去年在基地掙了1萬多元。”
一頭花白頭發(fā)的沈潤香,也在基地務工。她說:“把自家土地租給公司,在這里干活,各人可以賺點養(yǎng)老錢,還可以給孫娃拿點零用錢。”
據(jù)了解,像楊梅香和沈潤香一樣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有七八十人,大多數(shù)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去年姚吉祥支付給村民的工資就有30多萬元。他不僅要當好這個“ 菜農” 頭頭,還要帶領村里的老百姓打一個“翻身仗”——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姚吉祥在基地周圍還發(fā)展了1000畝經果林,主要以車厘子、桃子、梨為主。“我馬上準備搞一個20畝的養(yǎng)豬場,把基地淘汰的蔬菜利用起來,到時候豬糞又可以做肥料。” 姚吉祥說,養(yǎng)豬場建好后,他準備修幾個沼氣池,讓周圍的老百姓用上沼氣,這樣既節(jié)約開支,又有利于生態(tài)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