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收成還不錯,第二季稻子收了有1200公斤呢。”看著谷倉里堆得滿滿的稻谷,南昌縣塔城鄉(xiāng)芳湖村村民陳大東喜笑顏開。上個月,他種的再生稻迎來了今年的第二次豐收。
1980年,江西省農業(yè)氣象試驗站(以下簡稱“江西省農試站”)與南昌縣氣象局合署辦公,助力氣象服務于農,指導農民耕作。2017年,省農試站在南昌縣塔城鄉(xiāng)獲得一批農業(yè)氣象試驗田。為探索再生稻科學、優(yōu)質種植,農試站將實驗田地承包給農民,科技人員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助力農業(yè)提質增效及貧困農戶增收。
農民陳大東介紹,再生稻是在頭季稻收獲后,再從留下的稻樁上長出來的水稻,成熟期短,并且米質、口感都很好,售價更是普通稻米的好幾倍。一公斤大米可賣10元,高的時候還可以賣到20元。
如何利用氣候資源優(yōu)勢助力全省脫貧攻堅?如何改進水稻種植方式促進農田生態(tài)建設?自2017年起,江西省農試站陸續(xù)在南康、泰和、南昌、安義等縣(區(qū))開展再生稻種植氣候適應性聯(lián)合科學試驗,全面摸清全省再生稻適宜播期、最佳留樁高度和適宜收獲期,力爭實現(xiàn)少投入、少污染、多產出。
“兩年的科學試驗中,我們掌握了種植過程所需的氣候特征,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種植方法,保證豐收。”省農試站專家張崇華告訴記者,兩年的試驗結論顯示,再生稻可種植一次收獲兩次,頭季畝產500公斤以上,再生季畝產可達300公斤以上。如果按全省中稻及一季晚稻約600萬畝(2012年數(shù)據(jù))全部種植再生稻計算,全省再生稻產量可增加6-9億公斤,增產潛力巨大。
江西省農試站站長、南昌縣氣象局局長胡磊介紹,種植再生稻,不但可以節(jié)約勞動力成本,也可以讓土地得到休養(yǎng),農田生態(tài)得到修復。尤其對于勞動能力欠佳的貧困戶,再生稻能幫助他們增加不少收入。
不過,再生稻如何推廣卻是一個難題。據(jù)悉,江西省農試站將在更多地方提供包含田間管理在內的操作簡便實用的再生稻生產適用技術。同時在全省采用示范種植的推廣模式,采取送種回購的方式,吸引大家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