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洛陽居高不下的蔥價,讓人著實有點頭痛。那么為何從過完年后,整體菜價就一路高歌,為何洛陽菜價雖然有一定降低,卻始終沒能徹底降下來?
不少菜重回“1時代”,蔥蒜價依然高
經(jīng)過一輪價格上漲后,最近,洛陽的豆角、茼蒿、香椿等蔬菜價格降了一些,但是炒菜時必不可少的蔥蒜等作料菜價格遲遲不降。
在洛浦路、景華路、太康路、凱旋東路上的超市里,記者看到茼蒿、苦菊、韭菜、油菜等綠葉菜菜價都已經(jīng)重回“1時代”,菜價多在一斤1.5元至1.98元之間浮動。而大蔥、大蒜等炒菜必不可少的作料菜卻在一斤6元到8元,價格奇高。市民趙女士表示,蔥蒜作為“作料菜”,價格這么高讓人吃不消。
過完年后,菜價為何“高燒”?近日記者來到李樓蔬菜交易中心,這里是本地蔬菜銷售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當天,伊濱區(qū)黃莊的張師傅拉了一車韭菜正在等待菜販子收購,他告訴記者,今年韭菜的價格也漲了。“去年我們賣給菜販子是一斤0.8元,現(xiàn)在是一斤1.03元。”張師傅說。來自伊濱區(qū)李村的田師傅說,菜價上漲,菜農(nóng)并未受益多少。
田師傅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田師傅種了兩畝韭菜,澆水、施肥,費用一年2000多元,平日辛苦忙農(nóng)活,一年下來才賺一萬多元錢。“現(xiàn)在出去打工一年也有兩萬多元,咋說都比種菜強。”田師傅說,其他的菜基本上也都是這樣,這還不算遇上個冰雹、大風等災害天氣,否則更掙不了多少。
菜農(nóng)說,錢是被菜販子賺走了,但是菜販子也說自己不賺錢。澗西區(qū)八號菜市場的菜販呂女士說,進菜市場得交攤位費,加上運輸費,算下來一斤菜就賺幾毛錢。據(jù)悉,在李樓蔬菜交易中心進行交易,菜農(nóng)和菜販子分別要承擔1%和3%的交易費,這一“負擔”恐怕會轉(zhuǎn)移到消費者身上。
高價蔬菜多是本地稀缺蔬菜
記者從洛陽市價格監(jiān)測中心和市蔬菜辦了解到,與去年同期相比,冬瓜價格上漲了310%,胡蘿卜漲了246.4%,大蔥漲了527.7%,洋蔥漲了208.8%,大蒜漲了122.6%,土豆上漲106%,這六類蔬菜上漲幅度較大。
記者從洛陽市蔬菜辦公室了解到,目前番茄、茄子、尖椒、冬瓜、大蔥等29種價格稍高的蔬菜均是本地稀缺蔬菜,超過三分之二都來自于外地。“僅僅是上周一周的時間,以洛陽的一家蔬菜物流園為例,一周銷本地菜與外地菜比例約為1∶4”。本地蔬菜供應量的不足會加劇蔬菜價格的不穩(wěn)定。
針對蔥蒜價格“高燒不退”的現(xiàn)象?洛陽市蔬菜辦一相關負責人解釋,蔥蒜多來源于外地,比如,大蔥從原產(chǎn)地每斤收購價為2.2元,批發(fā)價就成了2.95元,最終零售價就成了6元多。“從外地運蔥,運輸成本大,加上儲存費用等,最終這些因素都會抬高蔥價。”蔬菜辦一負責人說,由于大蔥不耐儲存,并不具備炒作的條件,造成價格飆升的主要原因就是種植面積大幅減少。之前大蔥價格曾大漲,農(nóng)戶都開始種大蔥了,結(jié)果大蔥滯銷,菜農(nóng)們就不種了,所以現(xiàn)在有些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