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競爭激烈的城市互聯網產業(yè),農村互聯網的發(fā)展要至少落后五年。在國內農機補貼政策的刺激下,農機行業(yè)經歷了年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國內農機數量得以迅猛的勢頭遞增,供需關系則“短缺”進入“過剩”,明顯的供大于求,同時農機不斷更新換代,新的機型層出不窮,這為二手農機交易提供了大量的資源。
理論上來講,任何農機產品都可以作為二手產品進行二次流通、交易。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只有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單臺價值高的產品才有二手交易價值,且多為國外的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久保田等國外品牌,以及雷沃、一拖等國內主流廠商產品。
可盡管有車源,存在交易,但是傳統(tǒng)的二手農機交易模式存在已經太久了,而時代卻一直在變化,存在越久,痛點也就越來越突出:
對普通的買家用戶來說,會存在買不到車、車況不透明,買到病車、改裝車、翻新車;價格不透明,定價缺少第三方定價參考;沒有售后服務;不能貸款等問題。
對經紀人來說,機器的買賣近乎是熟人之間的交易,潛在客戶太少,業(yè)務很容易到達瓶頸,同時交易方式較為原始,缺乏一定的保障性,同時需要大筆資金投入。
二手農機行業(yè)的改變,迫在眉睫。而現在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平臺,基本都是從弊端叢生的傳統(tǒng)行業(yè)切入的。
十年前,你想到過用出門買東西不用帶錢包嗎?
二十年前,你想到過用“大哥大”買東西嗎?
或許,以往由制造企業(yè)主宰市場的景象或許將一去不復返,而由需求帶動的流通時代,或許將來臨。
國內的大手筆,百臺二手農機亮相拍賣
在二手農機行業(yè)不規(guī)范的大背景之下,近年來涌現了不少的二手農機互聯網平臺,模式大同小異,基本是停留在線上信息流的層面。而誰能殺出重圍了就要看背后的資本運作、運營模式了,可能是精心運作者殺出,也可能是瞎貓碰死耗子,一步路走對了,就脫穎而出了。
互聯網模式的二手農機領域,現在剛起步。
目前來看,仍然是大有可為的,因為農機用戶的綜合素質,相對于傳統(tǒng)的種植戶來說要高一些,二次教育的成本相對較低。但以何種商業(yè)模式將其互聯網化仍需驗證。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二手農機作為非標品,其定價、評估是達成交易的關鍵,如平臺不能很好的解決該問題,將影響平臺的進一步推廣。
據投資機構測評,二手農機存在千億的市場,目前二手農機市場上還沒出現什么龍頭企業(yè),所以這個市場真的還是大有可為,將會有哪些企業(yè)成為新的人人、瓜子、優(yōu)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