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別名:香白芷、香棒、走馬芹等。
栽培品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Angelica.dahuricaBenth.etHook.f.)、杭白芷[-A.daburica(Fisch.)Benth.etHook.f.var'forraosanaShanetYuan.]的根,經(jīng)干燥入藥。具有祛風(fēng)解表、散寒止痛、除濕解毒等功效,主治傷風(fēng)感冒、頭痛、鼻淵以及牙痛、眉棱骨痛、瘡瘍等病癥。亦為烹調(diào)常用香料。
白芷主要生長栽培區(qū)域:生長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浙江、四川、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均有栽培。
【植物形態(tài)】
興安白芷,二年生草本。株高2m左右,根粗壯,垂直生長、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有0.5~lcm橫向突起,內(nèi)面白色。莖粗大,綠色,圓柱形。下部紫紅色,表面有溝紋,中空。接近花序處有毛?;~與莖下部葉有長葉柄,葉柄基部擴大鞘狀,抱莖;葉片2~3回三出式羽狀全裂;最終裂片呈披針形至短圓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形,亦有基部下延成小柄;莖上部葉較小,逐漸簡化成卵形鞘狀。
復(fù)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苞呈膨大的鞘狀苞片,小苞片多數(shù);花萼不顯;花瓣5枚,披針形,白色,先端漸尖,向內(nèi)彎曲;雄蕊5枚,花絲細(xì)長伸出于花瓣外,上部向內(nèi)彎曲,白色。雙懸果橢圓形,長5~7mm,寬4~5mm。分果瓣具棱,側(cè)棱成翅。花期6~7月,果期7~9月(圖6)。
【生物學(xué)特性】
適應(yīng)性強,全國各地都可栽種。
白芷喜溫和濕潤的氣候及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能耐寒。因主根粗大,入土較深,故宜栽種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幼苗期要求土壤濕潤,生長后期則略喜干燥,如后期過濕則發(fā)生爛根。冬季若土壤干旱而遇凍,幼苗容易凍死,但若土壤濕潤,則幼苗可忍受-6~-8℃低溫。在過于寒冷的高山地或蔭蔽的地方,生長不良。
不宜重茬,也不宜以北沙參、胡蘿卜等傘形科作物為前茬,前茬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為好。種子發(fā)芽最適溫度是15~20℃。隔年種子不能用。
【白芷種植技術(shù)】
1.選地整地
選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或黃砂土,且光照充足的地塊。施足底肥,深翻33cm以上,日曬后再翻1次,耙細(xì)整平,打成寬1m、埂高10cm的畦。若墑情較差,可先行灌1次透水,待水滲下、表土干到松散時播種。
2.繁殖方法
(1)播種期:
白芷可春播和秋播,以秋播出苗快,產(chǎn)量高。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處暑”至“白露”。秋播種期不宜提前,否則當(dāng)年苗長得過大,次年提前開花,根部生長不良,不能藥用。若秋播種過晚,當(dāng)年入冬時苗小根淺,北方地區(qū)易受凍害。
(2)播種方法:
白芷宜直播。移栽的白芷根部分叉多,影響質(zhì)量和產(chǎn)量。一般多采用條播,易于管理。播種時,按行距10~15cm、橫畦向開深1.5cm的溝。將種子先搓去種皮周圍的翅(勿搓傷種子)置清水中浸泡6~8小時后,撈出稍晾,用以播種。將種子均勻地插入溝后,覆細(xì)土以蓋住種子為度,再用工具輕輕壓實,使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北方地區(qū)可在種子畦里覆蓋些玉米稈等,使土壤保濕易出苗。半月后即可出苗。每畝用種量1~1.5kg。
3.白芷的田間管理
(1)灌溉與松土:
于土壤凍結(jié)前澆一次封凍水。次春返青后,淺鋤一次。半年后再鋤一次,此次目的是鋤斷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減少分叉。之后要再鋤4~5遍,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
(2)間苗、定苗:
白芷播種當(dāng)年不間苗,翌春返青苗高7~10cm時,按株距20cm左右定苗。間苗時應(yīng)除去過壯大苗及過纖弱苗,留以生長適中的苗。因過壯大苗易開花結(jié)種,根部生長不好,不能人藥。
(3)追肥:
秋播后,當(dāng)年不必追肥。只在入冬封凍前,結(jié)合灌封凍水,在畦面上蓋以馬糞或土雜肥,既為小苗越冬防止了凍害,又可作翌春的第一次追肥。翌年返青后,可結(jié)合中耕松土,追施餅肥、化肥或圈肥。
(4)摘除花苔:
有抽苔開花者,應(yīng)及時摘除花苔,以保根部質(zhì)量。
(5)防治病蟲害
1)斑枯?。?/div>
又名白斑病,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常在生長后期發(fā)生,主要為害葉片,病斑為多角形,初期暗綠色,后變?yōu)榛野?,上面生有黑色小點??墒谷~片全部枯死。
防治方法:及時清除病葉并集中燒毀;發(fā)病前或初期用l:1:10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噴霧,7~10天1次,連續(xù)2~3次。
2)害蟲:有黃鳳蝶幼蟲、紅蜘蛛及蚜蟲等,可用殺蟲劑殺滅。
4.選育良種
留種用的植株,在收獲時選留,經(jīng)翌年生長抽苔,方能采種。留種方法有三種:
(1)原地留種:在收獲時間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達(dá)60cm左右,原地越冬。
(2)隨收獲隨移栽:收獲時,選主根無分叉、拇指粗細(xì)健壯的根作種根,按株行距60cmX60cm栽植于已準(zhǔn)備好的種子田,栽時挖30cm深的穴,施穴肥后將種根栽于穴內(nèi),填土踏實、澆水。
(3)窖藏越冬:北方溫度很低的地方,將選好的種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種子田,方法同隨收隨栽。
留種白芷6~7月抽苔開花、結(jié)籽,8月種子陸續(xù)成熟。因主莖頂端種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開花,其根常不能人藥,而主莖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級花序枝結(jié)的種子一般不飽滿。因此采種時,應(yīng)當(dāng)選采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jié)的種子。生長較好的母株,選有關(guān)部位上的種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種后抽苔率低,因此盡量選采生長較好的母株上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jié)的種子。每畝種子田可收獲種子120~150kg。7~8株所產(chǎn)的種子即可供一畝地播種之用。
【收獲加工】
春播白芷當(dāng)年收獲,隨各地?zé)o霜期長短不同,收獲期分別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進(jìn)行。秋播白芷第二年7~8月葉片枯萎時采收。采收過早,加工出的成品粉性不足,質(zhì)量下降;過晚則會因地上莖枯萎已久,新芽生長而影響根的質(zhì)量。每畝鮮貨300~400kg,產(chǎn)量高者可達(dá)800kg。
全國各地因氣候差異較大,栽種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南方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刨收。收獲時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抖凈泥土,運到曬場進(jìn)行加工。
加工時剪去殘莖基,除去須根,按大、中、小分別暴曬,日曬夜’收,晝攤夜堆,反復(fù)曬至全干即為成品藥材。
白芷含淀粉量較高,很不易干燥。收獲后或加工過程中如遇陰雨天氣,鮮根或曬軟的根都可用硫磺熏蒸,防止霉?fàn)€。熏時將白芷置密閉的室或箱的架子上,點燃架下盛器中的硫磺。每10Okg白芷用硫磺500g。熏1~3天后再曬干或烘干(硫磺要熏透:硫磺慢慢加人,使不熄火斷煙,常取樣檢查,把根切開涂上碘酒,若藍(lán)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則須繼續(xù)熏。)。
烘干用炕,溫度以60℃左右為宜。
無論曬干或烘干,干燥過程均要連續(xù)進(jìn)行,中間不可中斷,否則盡管最后完全干燥,但其根心部會變黑而質(zhì)量下降。每3~4kg鮮根可加工出lkg干藥材。
白芷成品以根條肥大、均勻、質(zhì)重、粉性足、香氣濃者為佳。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