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病情況
有一家種鵝場,飼養(yǎng)的育成鵝3500只,于2004年9月初開始發(fā)病,死亡從每天5只—6只,逐漸增到20多只。曾用過土霉素堿、諾氟沙星、復(fù)方禽菌靈(含喹乙醇)等治療,但效果均不佳。到9月中旬,天氣有變化,氣溫下降,陰雨連綿1周,鵝群病情加劇,死亡鵝達到628只,死亡率達18%,同時還有300多只發(fā)病。
臨床癥狀
病鵝表現(xiàn)精神委頓,離群呆立,落后于鵝群。羽毛松亂,兩翅下垂,縮頸閉眼。體溫升高到42.3℃—43℃。食欲不振或廢絕,口渴,飲欲增加。口和鼻有黏液流出,常張口呼吸,并不斷搖頭,伸頸,呼吸困難,呼吸次數(shù)增多,喘氣。此外,還伴有腹瀉,排出綠色、黃綠色、污黃色或清水樣混有血液的稀便,有惡臭味。后期病鵝往往癱瘓,不能行走。耐過不死者發(fā)育遲緩、消瘦,并成為帶菌者。
剖檢變化
死亡鵝的皮膚發(fā)紫或紫紅色。心外膜、心冠溝脂肪有大量出血點或淤血斑。心包液增多,呈淡黃色透明狀,有的也有纖維絮狀物,液體混濁。肝臟稍腫大,呈土黃色,質(zhì)地脆弱,表面有針頭狀出血點和壞死灶。膽囊腫大。腸道充血、出血,特別是十二指腸出現(xiàn)卡他性出血性炎癥。盲腸粘膜有潰瘍。胸腹腔漿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肺、氣管、胸腹腔有針尖至米粒大的霉菌結(jié)節(jié),灰白或淺黃色,有時融合成團塊,柔軟有彈性,內(nèi)容物呈干酪樣。還可見到霉菌斑。
實驗室檢查
霉菌紫外線檢查 取飼料玉米、小麥,置于紫外線燈下輻射,在玉米、小麥上均發(fā)出黃綠色熒火,可認定飼料含曲霉素。
涂片鏡檢 無菌采取肺部與氣囊上的結(jié)節(jié),置于載玻片上,壓碎,滴加20%氫氧化鉀溶液,在顯微鏡下檢查,可見到菌絲和分生孢子。
檢菌 無菌操作采取病死鵝心血、肝、脾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均發(fā)現(xiàn)兩端著色,中部著色淺的球桿菌分散存在,革蘭氏(一)。
細菌培養(yǎng) 在無菌操作下取肝、脾組織在普通瓊脂和血液瓊脂上劃線,經(jīng)37℃培養(yǎng)24小時后觀察。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見有少量菌落生長,但生長不良,呈針尖大小;在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有大量灰白、露珠狀透明菌落,但不溶血。取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涂片,染色鏡檢見兩極著色明顯、革蘭氏陰性的細菌。
霉菌培養(yǎng) 以無菌操作,用鑷子夾取少許肝臟、脾臟組織,置于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2天—3天后長出濃密的霉菌,尤以臟器組織周圍為最多。
生化試驗 明膠液化(一)、靛基質(zhì)(+)、石蕊牛乳無變化,發(fā)酵葡萄糖、蔗糖(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
動物試驗 取死亡鵝的肝、脾組織,用無菌生理鹽水制成1:10混懸液,以每只0.3毫升接種于5只小白鼠腹腔內(nèi),48小時內(nèi)死亡3只,另2只不食,氣喘。取死亡小白鼠心血、肝、脾涂片、染色、鏡檢,見兩極著色的球桿菌,革蘭氏陰性;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生長良好,不溶血。
藥敏試驗 按常規(guī)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結(jié)果該菌對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高敏,慶大霉素、土霉素中敏,磺胺嘧啶低敏。
防治措施
加強管理 挑選病鵝,病鵝與健康鵝分開飼養(yǎng),假定健康鵝不放牧,注意鵝的保溫;立即停止飼喂發(fā)霉的玉米與小麥,換上新鮮飼料;每天徹底清掃鵝舍,清除糞便與垃圾,及時更換墊料,保持舍內(nèi)清潔、衛(wèi)生、干燥、通風。
嚴格消毒 用具、飲水器及料槽用2%苛性鈉溶液刷洗再用清水沖洗后使用。鵝舍用1:600倍稀釋的百毒殺和0.3%的過氧乙酸交替使用,噴霧消毒。定期帶鵝消毒,環(huán)境每周消毒1次。
對癥治療 用制霉菌素按每千克飼料拌入100萬國際單位,每天給藥2次,連用5天—7天;用1:3000的硫酸銅溶液飲水,連用3天—5天。
再在飲水中加氟苯尼考100克/升水,同時加入電解多維和維生素E,每天2次。采用“口渴法”,即臨用前停水1小時,再飲藥液,連用3天—5天。對于病重者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
討論與小結(jié)
根據(jù)流行病學調(diào)查、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確診為育成鵝曲霉菌病與巴氏桿菌混合感染。
曲霉菌病一般雛禽多發(fā),此病例是育成鵝,其原因是飼喂發(fā)霉飼料(玉米、小麥)時間長達兩個多月,形成了慢性霉菌中毒。又因天氣變化,低溫多雨,舍內(nèi)潮濕,使巴氏桿菌侵入,便成為曲霉菌病與巴氏桿菌混合感染,病情加重,死亡率高。
在購入飼料時,一定購買新鮮的,無霉變的飼料。此次引起發(fā)病是購入的玉米、小麥為多年的陳化糧,表面看不出霉變,實質(zhì)有了很大變化,后期送檢證明霉菌超標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