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本身忌連作,白花豌豆比紫花豌豆對連作反應(yīng)更敏感。在各種耕作制度中,除單作外,半無葉豌豆以及一些矮生、早熟、對光溫不敏感的品種,還常用于輪作、間作、套種和混作。豌豆苗期生長緩慢,覆蓋度小,要求田間無雜草,前作以中耕作物為好。在秋播區(qū)豌豆常作為水稻、玉米及甘薯的前茬或后作;在春播地區(qū),豌豆常與玉米、棉花、高粱、茄果類、瓜類等作物間作套種,或種于田邊地角,或作為粟、玉米、甘薯和馬鈴薯的前作,也可與大麥、春小麥、燕麥等間作或混作。豌豆作為禾谷類作物的前作不僅可以提高禾谷類的產(chǎn)量,還能提高其蛋白質(zhì)含量改善禾谷類作物種子的品質(zhì)。種植豌豆不僅能促進土壤中氮素的積累,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態(tài),是輪作中的好茬口。同時由于豌豆在一年中成熟的時期較早,使得收獲時農(nóng)活對勞力的要求分散,便于夏熟作物收獲和夏播作物播種時勞力的安排。
1.輪作倒茬
在長期的栽培實踐中,我國各地都創(chuàng)造了不少輪作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有:
(1)南方模式:南方一年二熟或三熟的稻區(qū),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省、區(qū),水熱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人多地少,處長種指數(shù)較高,不管是雙季連作稻區(qū)還是單季稻區(qū),冬閑時間一般都有4~5個月,冬閑期平均溫度9~14攝氏度,是冷季作物的理想生長季節(jié),豌豆是這些地區(qū)主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干豌豆三年一輪,每公頃產(chǎn)量常在1500kg以上,收青豌豆更為適宜。常見的輪作方式為:
第一年:豌豆(蠶豆或綠肥)―早稻―晚稻(或單季稻);
第二年:大(小麥)―早稻―晚稻(或單季稻);
第三年:油菜―早稻―晚稻(或單季稻)。
?。?)北方模式:在中國西北部高寒地區(qū)的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雁北地區(qū)、河北張家口地區(qū)、東北三省的大中城市及城鎮(zhèn)附近等一年一熟地區(qū),僅春播一年一季豌豆或玉米、春麥、燕麥、青稞、油菜、蠶豆、馬鈴薯等,其輪作方式主要有:
豌豆―玉米―玉米
豌豆―油菜―春麥
豌豆―春麥―馬鈴薯
豌豆―大麥―玉米
三年或四年一輪。豌豆干籽粒單產(chǎn)常在每公頃2200kg以上;青海、甘肅省不少地區(qū)豌豆產(chǎn)量每公頃3000kg以上。
2.混作及間作套種
為了更好地利用光、溫、水、土等自然條件,許多地區(qū)采用豌豆和其他作物混作、間作和套種的方式,即可抑制雜草滋生,減少病蟲害,又可增加單位面積的年產(chǎn)量。
?。?)混作:這是一種比較石老的種植方式,目前在河南、青海、甘肅等地仍有一定面積。以豌豆與春小麥、大麥或青稞等混作較為普遍。通常,混作時豌豆與春小麥、大麥或青稞等的成熟期要基本一致,宜采用矮稈堅直立型的品種,同時要注意播種比例。豆、麥播量以3:7的比例較好,豌豆比例過大容易引起小麥倒伏?;熳鲿r一般單產(chǎn)比單播小麥或豌豆時有所增加。成熟時一起收割,混合脫粒,一起磨粉,做成主食,可改善其營養(yǎng)品質(zhì)。但是,這種方式增產(chǎn)作用不大,而且不太適于機械化脫粒。
(2)間作套種:間套作是優(yōu)于混作的復種輪作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調(diào)節(jié)作物對光、溫、水、肥的需要,在管理、收獲、脫粒等方面比混作方便,可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
在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qū),歷來就有豌豆成春麥、油菜間作的習慣。為了克服前后作之間生育期的矛盾,豌豆與下季作物實行套種更為普遍,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有“豌豆間玉米”、“豌豆間馬鈴薯”、“豌豆間向日葵”等。中國東南沿海,如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以及河南、安徽等內(nèi)陸省份棉區(qū),“麥棉”套種曾是其主要栽培方式,現(xiàn)正在開拓立體農(nóng)業(yè)的新模式,向著“早―晚”、“高―矮”、“豆科―非豆科作物”綜合配置巧妙種植的新間、套、輪作方式過渡;豌豆成了新模式中很有發(fā)展前途的一種作物。
1.輪作倒茬
在長期的栽培實踐中,我國各地都創(chuàng)造了不少輪作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有:
(1)南方模式:南方一年二熟或三熟的稻區(qū),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省、區(qū),水熱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人多地少,處長種指數(shù)較高,不管是雙季連作稻區(qū)還是單季稻區(qū),冬閑時間一般都有4~5個月,冬閑期平均溫度9~14攝氏度,是冷季作物的理想生長季節(jié),豌豆是這些地區(qū)主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干豌豆三年一輪,每公頃產(chǎn)量常在1500kg以上,收青豌豆更為適宜。常見的輪作方式為:
第一年:豌豆(蠶豆或綠肥)―早稻―晚稻(或單季稻);
第二年:大(小麥)―早稻―晚稻(或單季稻);
第三年:油菜―早稻―晚稻(或單季稻)。
?。?)北方模式:在中國西北部高寒地區(qū)的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雁北地區(qū)、河北張家口地區(qū)、東北三省的大中城市及城鎮(zhèn)附近等一年一熟地區(qū),僅春播一年一季豌豆或玉米、春麥、燕麥、青稞、油菜、蠶豆、馬鈴薯等,其輪作方式主要有:
豌豆―玉米―玉米
豌豆―油菜―春麥
豌豆―春麥―馬鈴薯
豌豆―大麥―玉米
三年或四年一輪。豌豆干籽粒單產(chǎn)常在每公頃2200kg以上;青海、甘肅省不少地區(qū)豌豆產(chǎn)量每公頃3000kg以上。
2.混作及間作套種
為了更好地利用光、溫、水、土等自然條件,許多地區(qū)采用豌豆和其他作物混作、間作和套種的方式,即可抑制雜草滋生,減少病蟲害,又可增加單位面積的年產(chǎn)量。
?。?)混作:這是一種比較石老的種植方式,目前在河南、青海、甘肅等地仍有一定面積。以豌豆與春小麥、大麥或青稞等混作較為普遍。通常,混作時豌豆與春小麥、大麥或青稞等的成熟期要基本一致,宜采用矮稈堅直立型的品種,同時要注意播種比例。豆、麥播量以3:7的比例較好,豌豆比例過大容易引起小麥倒伏?;熳鲿r一般單產(chǎn)比單播小麥或豌豆時有所增加。成熟時一起收割,混合脫粒,一起磨粉,做成主食,可改善其營養(yǎng)品質(zhì)。但是,這種方式增產(chǎn)作用不大,而且不太適于機械化脫粒。
(2)間作套種:間套作是優(yōu)于混作的復種輪作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調(diào)節(jié)作物對光、溫、水、肥的需要,在管理、收獲、脫粒等方面比混作方便,可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
在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qū),歷來就有豌豆成春麥、油菜間作的習慣。為了克服前后作之間生育期的矛盾,豌豆與下季作物實行套種更為普遍,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有“豌豆間玉米”、“豌豆間馬鈴薯”、“豌豆間向日葵”等。中國東南沿海,如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以及河南、安徽等內(nèi)陸省份棉區(qū),“麥棉”套種曾是其主要栽培方式,現(xiàn)正在開拓立體農(nóng)業(yè)的新模式,向著“早―晚”、“高―矮”、“豆科―非豆科作物”綜合配置巧妙種植的新間、套、輪作方式過渡;豌豆成了新模式中很有發(fā)展前途的一種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