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多發(fā)生在7―9月。嫩葉、老葉染病初在葉片正面出現(xiàn)褐色小圓點,大小約1mm,四周有綠色暈圈,后擴展至3―5mm,輪紋不明顯,一片葉子上有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呈枯焦狀。病斑上有黑色小霉點,即病原菌的子座。
病原 Cercospora iteodaphnes (Thum.) Sacc.稱京梨尾泡,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叢生在黑褐色的小子座上,有分隔1―3個,大小13―20×2―3(μm)。分生孢子倒棒狀,具隔膜3―4個,無色,大小13―41×2―4(μm)。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在葉片病部或病殘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天獼猴桃開花前后開始發(fā)病。進入雨季病情擴展較快,有些地區(qū)有些年份可造成較大損失。
防治方法 參見獼猴桃輪斑病。
病原 Cercospora iteodaphnes (Thum.) Sacc.稱京梨尾泡,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叢生在黑褐色的小子座上,有分隔1―3個,大小13―20×2―3(μm)。分生孢子倒棒狀,具隔膜3―4個,無色,大小13―41×2―4(μm)。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在葉片病部或病殘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天獼猴桃開花前后開始發(fā)病。進入雨季病情擴展較快,有些地區(qū)有些年份可造成較大損失。
防治方法 參見獼猴桃輪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