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陰雨綿綿,記者駕車來到洞庭湖畔的沅江市萬子湖鄉(xiāng)澎湖村。
村里春節(jié)的氣氛還很濃,老遠就看到大紅的拱門、喜慶的燈籠,聽到時不時響起的鞭炮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
走進車洲村民組的王建家,王建正在收拾碗筷。見到我這個老鄉(xiāng),她就打開了話匣子——
在漁鄉(xiāng),每年3月到7月是禁漁期。今天一大早,老公、兒子、媳婦和老公的兩個兄弟就開車去長沙了。三兄弟在長沙縣黃興鎮(zhèn)經(jīng)營了一家酒店,初八開張,酒店主打洞庭生態(tài)魚,生意蠻火,每家每年能分個三五十萬元。每年7月禁漁期過后,老公就把店子交給兒子媳婦,回村駕著自家的大船,兩口子跟著村里的遠撈隊,浩浩蕩蕩出湖打魚。全村80多條船,一個漁季最少能打回2000噸魚。禁漁期一到,老公又回酒店當他的老板。
記者羨慕她的好日子。王建說,村子里比我好的一大把。東湖紅片組的鄒云輝,過去窮得叮當響,2009年省里實施漁民上岸政策后,政府免費送他去學了電腦和駕駛。他膽子大,貸款買了兩臺水陸兩用挖機和三條船,一家5口人發(fā)狠搞,現(xiàn)在年收入有近百萬元。
“村里的漁民除了上年紀的,大都在打魚外謀了第二職業(yè)。”村支書李光輝在一旁告訴記者,三屆省委書記心里都記掛著咱們最底層的漁民兄弟,一項項解決實際困難,出錢給咱們學手藝,不然借我們一個膽也不敢丟掉吃飯的家當。
長年在洞庭湖上漂泊,住無定所,大多身患血吸蟲病,生活異常艱苦。這就是洞庭湖漁民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
從張春賢到周強,再到徐守盛,三任省委書記多次深入湖區(qū),實地了解漁民解困工作。從全面啟動洞庭湖區(qū)專業(yè)捕撈漁民上岸定居,到堅決打好漁民解困攻堅戰(zhàn),一屆屆接力,一樣的深情。到去年底,僅漁民上岸定居一項,省委、省政府就累計投入4億多元,解決了全省1.5萬漁民上岸定居問題。
李支書拉著記者走出門,指著門外剛修整的路、剛翻新的屋頂和粉刷過的外墻:“這是農(nóng)歷年前搞的,省里為這個又拿了100多萬呢。”
聽說有當省報記者的老鄉(xiāng)進村了,漁民們紛紛從麻將桌上、電烤爐旁起身,圍了王建家一屋子。漁民們粗獷的笑聲就像洞庭湖的號子一樣動聽。
64歲的吳登科,一身柴油味,指甲縫里都是油垢。這個5歲成孤兒、13歲跟著村里人上船打魚的老漁民,總是樂呵呵的。“老吳,還有么子困難要我反映啵?”兩杯芝麻豆子茶、三碗甜酒下肚,身為洞庭女兒、漁民后代的記者嗓門也提高了八度。
“岸上有屋,門口有水泥路,屋里有自來水,每年政府還直接打5000塊錢的禁漁低保、燃油補貼到我卡上,我們知足了吶。”他撓了撓頭,想了想又說,“硬要我講啊,我老了,快打不動魚了,要是政府還能幫我們漁民辦個社保什么的,那就更加好噠。”
“老吳兄弟,這事我一定幫您向上反映。”記者拍拍他的肩膀,借著酒勁就給表態(tài)了。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家鄉(xiāng)漁民的生活,猶如這個季節(jié)洞庭湖平原盛開的油菜花,涌動一波又一波的金浪……